[碎碎念] 权力这杯“长生酒”:重看《大明王朝》里的嘉靖

PaperBlue
发布于 2025-04-12 / 23 阅读
0
0

[碎碎念] 权力这杯“长生酒”:重看《大明王朝》里的嘉靖

最近也不知道怎么了,可能是信息茧房推的,又或者只是某个深夜的偶然,我又点开了《大明王朝1566》这部老剧。每次看,感觉都不太一样,但总有那么一个身影,在脑海里挥之不去——那就是陈宝国老师饰演的嘉靖皇帝。

说实话,嘉靖这个角色,真是让人又爱又“恨”,或者更准确地说,是让人着迷又让人警惕。他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“好”皇帝或“坏”皇帝,他的复杂性本身,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,吸引着你去琢磨,去理解,甚至去…共情那么一点点他高处不胜寒的孤独?

历史的坐标:一个“非典型”皇帝的养成

要聊剧里的嘉靖,得先稍微拉回一下历史的镜头。这位明世宗朱厚熜,他的登场就挺有戏剧性的——不是太子,而是以外地藩王的身份,被“空降”到权力巅峰的。这起点,就注定了他跟那些在权力中心泡大的皇帝不一样。根基不稳,面对的是一个已经运转成熟、盘根错节的文官集团。

他年轻时搞的那场“大礼议”风波,为了给自己亲生父母争个名分,不惜跟整个朝廷硬刚,甚至动用了廷杖这种激烈手段。这事儿,往小了说是孝心或任性,往大了看,其实是他这位“外来户”急于摆脱控制、树立绝对权威的第一场硬仗,而且他还赢了。这场胜利,可能早早就在他心里埋下了对既有官僚体系的不信任感,也让他尝到了强力意志压倒一切的“甜头”,或许从那时起,他就更倾向于“强权即真理”,而非体制内的协商妥协了。这对他后来的统治风格,影响深远。

西苑的“影子”:不上朝的权力操控大师

嘉靖最让人津津乐道(或者说匪夷所思)的,就是他长达二十多年“不上朝”,躲在西苑修道。乍一看,这简直是皇帝界的“躺平”鼻祖啊。但稍微了解一下就知道,这哪是放弃权力,这简直是把权力玩出了新花样。

他不露面,反而增加了自己的神秘感和权威。物理上的距离,让“面圣”成了稀缺资源,大臣们只能靠猜,靠揣摩那几句云里雾里的话来判断“圣意”。他通过几个核心亲信(比如司礼监太监、内阁首辅)就牢牢掌控着帝国方向盘。这是一种更高明的控制术吗?通过距离感和不可预测性,让所有人都活在他的阴影之下,时刻紧绷着神经。这算不算一种极致的“幕后操控”?细思极恐。

他对道教的痴迷,又是另一个复杂的面向。求长生,炼丹药,甚至把“青词”(道教祈祷文)写得好不好,当作衡量官员能力的标准之一。这听起来有点荒诞,但背后可能藏着对死亡的恐惧、对现实权力斗争的厌倦,甚至是一种想超越世俗规则、掌控命运的终极渴望。当他把政治权谋都包装在“清静无为”的道家外衣下时,是不是也在为自己面对帝国种种问题(比如剧里严嵩党的腐败横行)时的某种“不作为”寻找心安理得的借口?

人性的多棱镜:聪慧、多疑、权术与孤独

剧里的嘉靖,在陈宝国老师的演绎下,更是将这种复杂性推向了极致。

  • 爱他的“智”: 他无疑是聪明的,甚至是顶级的智者。身居深宫,却对朝堂风云、人心鬼蜮洞若观火。几句话就能点醒、敲打甚至置人于死地。他对权力平衡的运用,简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,严嵩集团和清流派系,都被他玩弄于股掌之间。看他布局、拆招,确实有一种智力上的爽感。

  • “恨”他的“影”: 但这份聪明,却总是带着阴冷的底色。源于特殊继位经历和宫廷倾轧(比如历史上的“壬寅宫变”)的深刻不安全感,让他对几乎所有人——权臣严嵩、亲信太监吕芳,甚至儿子裕王——都充满了怀疑和试探。这种刻入骨髓的多疑,让他成了一个权术大师,精于制造模糊,让底下人去“卷”,去内耗。他奉行的“君不密则失臣,臣不密则失身”,将诡秘和不可预测变成了统治的常态。

  • 无法忽视的孤独: 权力之巅,往往是极度的孤独。他的聪慧让他看透人性幽暗,他的多疑让他无法信任任何人。沉迷修道,或许也是他逃离这污浊现实、寻求精神寄托的一种方式吧。剧中那些他独自一人面对空旷宫殿的场景,总让人感到一种深入骨髓的隔绝感。这种孤独,是绝对权力的副产品,也是他个人性格选择的结果。他更像一个冷眼旁观、操纵棋局的棋手,而非棋局中人。

嘉靖与他们:帝国棋局上的权力博弈

看《大明王朝1566》,很大一部分乐趣在于看嘉靖如何与他手下的“棋子们”互动。

  • 与严嵩: 一对典型的“利用与被利用”关系。嘉靖明知严嵩贪腐,却长期倚重他,让他当“恶人”,替自己办事,也吸引火力。严嵩就像他维持权力平衡的一枚重要棋子,脏,但好用,随时可以弃掉。

  • 与徐阶: 徐阶的隐忍、智谋,嘉靖也看在眼里。他默许甚至引导徐阶扳倒严嵩,但这绝非出于正义感,更多是权力再平衡的需要。棋盘上的子,该换就得换。

  • 与海瑞: 这是最耐人寻味的一对。海瑞,那个近乎偏执的道德理想主义者,直接把矛头指向了皇帝本人。嘉靖对海瑞的态度极其复杂:震怒、鄙夷,或许还有一丝对纯粹性的好奇,甚至隐秘的“欣赏”?他不杀海瑞,与其说是仁慈,不如说更像一种权力的炫耀——看,连这样的“刺头”,我都能容忍、掌控。海瑞像一面过于干净的镜子,照出了嘉靖统治的阴暗和整个体制的病态。留下他,或许也让嘉靖在某种程度上,觉得自己还能“控制”住道德本身。

弦外之音:从嘉靖身上看到什么?

嘉靖这个角色,以及他周围的一切(西苑、丹药、青词……),都像一个个符号,引人思考。

  • 绝对权力的诱惑与诅咒: 它能赋予人多大的力量,就能多大地扭曲人性。嘉靖的例子生动地展示了,最高权力如何可能被持有者的个人性格、癖好、恐惧所左右,甚至带偏整个国家。

  • 治理的困境与统治者的责任: 他的“无为”而治,对腐败的某种“纵容”,最终导致了剧中所展现的财政危机、民生凋敝(改稻为桑)。这不禁让人反思,统治者的真正职责是什么?仅仅是维系权力平衡,还是应该对民众福祉负责?这不就是孟子说的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”的反面教材吗?

  • 真实与伪装: 嘉靖的朝廷是一个巨大的表演舞台,人人都在演。而嘉靖本人,就是那个最高明的导演和演员。这是否也是权力场中某种普遍的现象?

  • 个体良知 vs 国家机器: 海瑞的存在,就是对这种环境的挑战。他提醒我们,即使在最压抑的环境里,坚守原则的声音也从未消失。

结语:没有标准答案的思考题

所以,该如何评价嘉靖呢?

我想,可能没有,也不需要一个标准答案。《大明王朝1566》的伟大之处,就在于它没有给我们一个简单的标签,而是呈现了一个极其复杂、充满矛盾的“人”。他既是历史洪流中的一个具体个体,也是“权力”这一抽象概念的人格化身。

我们看嘉靖,或许是在看权力本身;我们琢磨他的动机,或许也是在审视自己内心深处可能存在的对控制的渴望、对不确定性的恐惧。他的故事,像一面镜子,照见了历史的幽深,也可能照见了我们自己认知里的一些盲区。


评论